自從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社區營造」就在台灣展開一場最基層、最普及、最溫和,也是席捲式的社會運動。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洪德仁醫師以宏觀的角度,看到全國及世界社區營造的發展,也在社區深耕,不論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社會企業、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等議題,都有實務的參與和經驗。特別是,因應台灣的快速高齡化趨勢,洪醫師也以社區醫師的角色,整合區域的醫療和社福資源,積極提供給老人家健康促進課程,乃至於推動社區醫療群、到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爲台灣的高齡健康做出一些前瞻的規劃和執行模式。同時,在香港及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洪醫師也積極參與年輕人的行動,這種建立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的基礎,逐步邁向公民社會的建構,正是台灣的希望之所在。
《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記錄了洪醫師在社區和公民社會的20年歷程,這也正是台灣社區營造的縮影,這本書可做為學界及實務工作的朋友很好的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洪德仁醫師
洪德仁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他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
現在臺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是洪醫師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
洪德仁現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臺灣健康城市聯盟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他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
譯者介紹
推薦
李遠哲(中央研究院 前任院長);二十年社區營造 剎那即永恆
謝博生(臺灣大學醫學院前院長);社區醫師營造社區健康
人文歷史與環境生態
一、新北投火車站的捐贈鑑價小插曲
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三、北投名瓷—大屯燒
四、曾曰瑛與漢番界碑
五、北投老街記事
六、北投的碑石情
七、修護北投中正山步道旁木炭窯始末
八、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理想與衝突
九、社區鄉土刊物甘苦談—以《北投社雜誌》為例
公民意識與終身學習
一、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
二、面對問題的能力
三、一把吉他,無限感動和期望
四、學習、生活的北投
五、北投文化生態學院
六、政策不等於「社區營造」—6 歲女童跌落事件的省思
七、公營,民營?誰來經營臺北市的公有藝文機構
八、整合教學在北投社區大學的實驗計畫
九、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以北投社區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
文化產業與人才培力
一、宜居宜遊宜學,營造北投健康文化生活
二、設置「臺灣優良社區產業獎」為社區產業注入新活力
三、公益事業的發展趨勢 &...
推薦序
二十年社區營造 剎那即永恆
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超過20年,我有幸和一群熱心、有理念的朋友,共同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創立,對於台灣奠定民主和公民社會發展,發揮正向的功能和影響。
洪德仁醫師是其中一位成員,除了在學會擔任秘書長或常務理事,以宏觀的角度,看到全國及世界社區營造的發展,也在社區深耕,不論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社會企業、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等議題,都有實務的參與和經驗。特別是,因應台灣的快速高齡化趨勢,洪醫師也以社區醫師的角色,整合區域的醫療和社福資源,積極提供給老人家健康促進課程,乃至於推動社區醫療群、到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爲台灣的高齡健康做出一些前瞻的規劃和執行模式。同時,在香港及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洪醫師也積極參與年輕人的行動,這種建立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的基礎,逐步邁向公民社會的建構,正是台灣的希望之所在。
這個專輯記錄洪醫師在社區和公民社會的二十年歷程,也正是台灣社區營造的縮影,剎那即永恆,我樂於推薦,做為學界及實務工作的朋友很好的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 前任院長.特聘研究員
李遠哲
推薦序
社區醫師療營造社區健康
很高興又看到洪德仁醫師著作的出版,這是匯整出20年來他在社區總體營造和社區醫學工作的成果紀錄。
洪醫師常常跟我講,我們的相識是在40年前,那時候他就讀台北醫學院,醫學教育的訓練中,常常閱讀我的著作,他很客氣說這是他醫學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材料。2003年,SARS疫情的防治,我和洪醫師就有更密切的共事,一起為社區防疫而努力。而後,因應臺灣快速的高齡化,他積極整合社區的醫療和社福資源,推動社區健康支持網絡、樂齡健康學堂,也邀請基層醫師和醫學中心合作,成立社區醫療群、參與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1)教學、在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等,這些都是落實以社區為導向的基層醫療服務,正是社區醫學的實踐。
同時,洪醫師也參加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的推動,在實務工作及政策倡議,都有深入及專業的參與,產生積極的影響力。
做為一個醫師,能夠從醫療的專業,跨足社區服務,乃至於營造出社區健康的成果,是難能可貴,洪醫師的經驗可以做為有志參與社區醫學的年輕醫師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是以樂為推薦。
臺灣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謝博生